人物名片
王亞然,華北制藥集團金坦公司電氣儀表組組長,完成了45項科研成果,其中3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為公司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千萬元。在“河北省能工巧匠”折桂之前,他還獲得“河北省維修電工技術標兵”,所在集體被全國能源化學系統命名為“工人先鋒號”,被石家莊市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被河北省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與齊名共同創建了齊名創新工作室。
人物速寫
中等身材,處事穩當,說話嚴謹,更配得上他“電路專家”的稱號。“一塊電路板,上千個元件,上百條線路,一個點上出了問題,上萬元就算報銷了,而我能夠踏心去找故障,修復它,這就特別高興;到了現在,名譽、金錢都不那么重要了,快樂工作和生活最重要!”拿起損壞的電路板,王亞然臉上的表情,像玩“樂高”的孩子,興奮而又專注。
如果人爬30年格子,會寫出發表或沒發表的,至少等身的作品。
如果人在電路板上,從上世紀一直干下來,30年,又能取得什么成就呢?
王亞然,用45項科研成果、3項國家專利、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千萬元告訴了我們答案。只要堅韌,只要有鐵杵磨成針的精神,歲月總會還給你一個擁抱。
■車間內很多控制系統都經過了王亞然的細心改造
1、“無名”皆因平和 堅持全因倔強
1991年,王亞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石家莊市勞動技工學校電工電子專業,畢業后分配到了華藥。
“當時上學的時候就喜歡電工學,自己在家里也組裝小的電器。家里沒少折騰錢!”王亞然腦子聰明,關鍵是人細心,別看是技校畢業,但是師傅們對他的評價是“上手快,肯吃苦,還愛鉆研。”
就是這么個人,他的犟脾氣也是出名的,有一次趕上車間人員重組,電工不同于操作工,哪個車間都能馬上頂崗。領導問他:“你服從調崗嗎?”滿以為他能夠痛快地答應下來,要知道,當時他既不是骨干,也不是“狀元”,能夠在企業找到自己的崗位就很不錯了。誰知他回答的更干脆:“我不服從調崗!”
領導納悶:“為什么?”
“我學的是電工學,喜歡電工崗位,電子技術是我的最愛!”
就這樣,他留在了電工崗位上。“我修一個復雜的技術設備,幾千個接頭、幾千條線,我卡了幾天,終于找到癥結,把電路弄轉了,我特別快樂!快30年了,我對修電路的成就感,依舊如此強烈,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2007年,王亞然調到華北制藥金坦公司,負責全廠設備的電氣儀表自動化維修工作。
此時他已經獲得省“維修電工技術標兵”了,金坦公司工會主席張延軍介紹:“他和齊名共同創建了齊名工作室,齊名的很多創新成果,王亞然都是親身參與合作的。”
齊名說:“我和亞然是一對創新搭檔,一起努力,才有了創新工作室的今天。”如今,王亞然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依舊非常平和。
近幾年來,他配合生產需要,共完成40多項科研成果、為公司創造直接經濟效益900多萬元。同時,主動承擔安裝工作,公司所有的電氣、儀表,監控系統的安裝調試無一外包,節省施工費用300多萬元。
■王亞然調試伺服驅動器,這種新型驅動器可以更好滿足生產需要
2、千絲萬縷不懵 面對“換代”不亂
一個老爺們每天面對電路板,電路比頭發絲還細,能夠幾十年如一日,談何容易。
2016年,公司改冷庫電路,設計電路非常復雜,一年下來要接幾萬個線頭,一個接不對就可能造成重大的事故。
領導和同事們形容這個差事是“千絲萬縷”,關鍵看王亞然和他的班組能不能“千辛萬苦”,攻克“千難萬險”。
王亞然和他的班組拿出了非凡的勇氣,既然不再外包了,就得自己干;專業公司能干成的事情,咱華藥人就不可能拿不下來!
棕色代表火線,綠色代表零線,黑色代表地線,面對成千上萬要接上的電路,王亞然心里多少也有些發怵!這不是自己在家里裝個小電器,一旦發生失誤,損失都是無法估算的!
沒有人會真正體會他的焦慮,大家看到的是他的行動。
備件來了,先從網站上下載資料,仔細研究,并和廠家逐一進行溝通;那段時間,王亞然的手機費每天都以百元計,而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費用,只顧琢磨著怎么把進口設備替代成國產設備。
“你明白了不行,得大家都明白了才行!”為此,在加強手把手教的同時,王亞然也真動了心思,在電腦上出題,每個電工班的同事們必須先上電腦測試,通過了測試,才能在實踐中動手。
面對王亞然的先通過測試再上手操作的做法,領導們也著急了,畢竟全車間幾十個人的生產線就等著他修的設備開車呢?“一個接線頭也琢磨個把小時,工期能趕上嗎?”
王亞然拿出了基層管理者的擔當:“沒有辦法,現在學是為了以后更好地維修。”
最終,在電器設備安裝結束后,系統開車一次成功。幾萬條電路,沒有一條出現紕漏。同事們稱贊王亞然是“心有千千結,從來也不懵。”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器設備的結構越來越復雜,面積越來越小,維護難度卻越來越高。如果說王亞然和他的同事們十幾年前鉆地下室、鉆夾層接線定義為“辛苦”,那現在的集成電路維護,僅僅是書本那么大的一塊板子,就得用“玩酷”來形容了。
兄弟單位的空調設備損壞了,如果更換需要上百萬元。王亞然和工友們去了,只用了5個小時就解決了問題。
車間工人說起王亞然,都非常尊重,“一般電工半天弄不好的故障,他去了都能手到病除。”
從最初的接線頭練兵到現在的可編程控制器,技術更新了多少茬兒,王亞然和他的班組始終保持著學習型小組的態勢,不僅保持著高效維護率,還保持著國產替代進口的安裝開車一次100%成功。
■王亞然和團隊的部分同事合影
3、巧施妙手救急 頭腦風暴助力
以前工廠里“緊車工,慢鉗工,吊兒郎當是電工”,如今隨著科技的創新,電工的形象已經被顛覆,簡單的接線已經被復雜的編程替代,不僅僅如此,還要有好的操作經驗和應急能力。
2016年,車間空調系統發生故障,經過初步檢測,是控制器損壞,為了保證生產,王亞然和他的工友們實施了線路短接,讓設施做到了臨時生產。
但是,安全隱患必須解決,控制板必須要進行更換!這是進口設備,每一個電路原件都是“量身定制”,沒有復制品。要解決問題,就必須造出一個控制器的“孿生兄弟”來!
王亞然和工友們開會討論,碰撞思路,先進行電路分析,但是,大家誰也說不出有效的措施來。晚上,他在家里熬夜準備材料,尋找替代品。
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第二天,王亞然在車間的備品庫里找到了一塊國產控制板,但是,型號和大小完全不一致。
加上接觸器后,他和工友們聚在一起,“如果安裝上去,發生故障怎么辦?電路設施不同于一般設備,出現故障往往是難以估量的損失。”后來,大家一商量,干什么都要有風險,出了故障,大家承擔責任。
有了工友們的支持,領導也肯定了王亞然的工作流程。風險和成功是對等的!當新組裝的控制板在設備上正常運轉后,大家懸著的心一下子落了下來。自己動手,制作控制板替代進口,王亞然做到了!
而在以前,這是大家面對先進設備維修,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久前,質檢部門的一臺進口記錄儀不能打印了,送到電氣儀表組維修,王亞然當仁不讓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外觀上看,沒有任何磕碰的地方;用萬用表測量,發現電路板電路不通。一個電路板上千條電路,要仔細檢查下來,耗時耗力,關鍵要找到問題的源頭。他憑借經驗,通過測量斷定其中一條可能存在斷路的問題,于是,沿著這條細如發絲的電路,在上千個節點上進行摸排,最終他發現,在雙層電路板上,有一個電容因為漏液被腐蝕斷了,造成了線路不通,他像清除傷口創面一樣,清除了電路板上的殘渣,把這根線重新焊接上,并換上了一個新的電容。問題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王亞然和工友們分享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因為你相信能,所以你能!”土專家是怎樣形成的,關鍵是見得多,敢下手!工友們給王亞然的評價更直接:“蔫大膽,有主意,敢擔當!”
■王亞然和同事一起制作設備的控制柜
4、玩轉正負0.1度 探出絕版溫控
正負0.1度,普通人用皮膚根本無法感知,而這正負0.1度,卻是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所在。
有時候,設備往往在你最較勁的時候出毛病,讓你應接不暇,而這樣的情況,王亞然經常遭遇。
進口的培養箱控溫設備出故障了,聯系國外的生產廠家,得到的答復是整條生產線的電氣設備統一更換。進口設備維修就是如此,要不然為什么不少企業高薪聘外國技師呢?
公司領導再一次將任務壓到了王亞然身上。他先從各種渠道尋找同類型的溫度探頭和控制板,但是,結果讓他失望!國內沒有同類型的產品!
怎么辦?他始終堅信“只要有信心,辦法總比困難多”,為此,他犧牲了節假日,犧牲了和妻兒團聚的時間,將自己鎖在操作間里,在計算機面前,反復編程、推導,尋找解決途徑。
最終的結論只能是想盡辦法恢復進口設備的原有功能。他將控制板部分進行拆除,留下必要硬件進行改造,通過精密度極高的探頭再與改造后控制板搭建更為精密的溫控系統。
一次,兩次,十幾次后,他終于完成了進口培養箱的溫控電路系統,不僅實現了國產器材替代進口原件的目標,還把溫度控制在了正負0.1度的范圍內,達到了設備的最佳運行狀態!
2017年4月的一天深夜,剛剛入睡的王亞然接到了單位的電話,生產系統高壓電路突然停電,很多設備處于工作狀態,生產安全直接受到威脅!
險情就是命令,王亞然開車不到20分鐘趕到現場,緊急打開發電機進行電路切換。在聯系政府供電部門尋找斷電原因時,對方支支吾吾也說不出所以然。王亞然果斷想到會不會是周圍的施工現場造成了高壓電路控制器損壞或跳閘,形成高壓系統大面積斷電。
雖然不是自己管轄的“一畝三分地”的范圍,他還是將自己的想法向供電部門進行了反映。經過調查,確實和王亞然判斷的相符。供電部門采取有效手段后,避免了此類現象的再次發生。
■焊接完的電路板能看出王亞然的基本功
他精湛的技術和負責的態度,不僅保證了本單位的用電系統安全,還構建了和相關單位的和諧關系,同事們半開玩笑地說:“亞然不僅是電路專家,還是外交專家。”
5、既當技術狀元 更是家庭表率
很多人眼里,王亞然是位悶頭搞研究的能工巧匠,家里的事情應該“袖手旁觀”,其實不然,在工作之余,他身兼孝順子女和慈愛的父親雙重角色。
六年前,岳父退休在家,王亞然提出開車帶二老旅游的建議。“老人老了,身體又不太好,趁著能夠盡孝,就多做一些讓老人開心的事情。”妻子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于是他每年休假都要開車帶上老人去全國各地旅游。幾年下來,河北的景點基本都跑遍了,山東的青島、濟南也是經常光顧的度假地點。
近兩年,岳母癱瘓在床,王亞然和妻子倒替著照顧老人,下班就往醫院跑成為了他的生活常態。
■王亞然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創新
在女兒的教育上,他非常細心,甚至像他分析每個控制板上的上千條電路一樣,將孩子的生活、學習照顧得井井有條。
在工友眼里,王亞然是一個嚴厲的師傅,電工組里17名職工,很多都是新人,后增加的12名電工,王亞然手把手地教,要求他們在兩個月內強迫出徒,獨立頂崗操作。碰上情緒上有波動的,他就進行家訪,從根源上解決班組職工的后顧之憂。
“很多人眼里的幸福是豪宅、名車,但是我從心里看不上這些,能夠靜下心研究業務,并真正為企業創造出經濟效益,這,就是一名工匠需要干的事情,其他的并不重要!”王亞然,在不惑之年延續著他的創新、發明,也延續著自己簡單和充實的快樂生活。
鏈接http://www.hbgrb.net/news/HBDGJHBDGJ/2018/25/1825151254G58K6KII41J39A62BAGB.html